查看原文
其他

申小龙|“老师应该跟校长说,中文学不完也不能在复旦毕业”——语言与文化课后访谈(2)

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
2024-09-10
语言与文化课的两位同学,新闻传播学12级的小陆和小杨,在课后对我作了一次采访。他们说:“在‘语言与文化’课上学到许多新的语言知识,恰好现在正在做一个关于上海高考改革的报道,其中某些方案有相当多关于语文与英语的改动,以此为主题想采访您一下。”

采访的地点就在光华西辅楼103教室,下面是采访实录。

四、现代人在情感和效率两方面缺一不可

:现在英语在大学教学里面使用太多,逼着全校在学。

:是的,许多课都要用英文上,使用英文教材。

:那老师应该跟校长说,中文学不完也不能毕业。

:其实要这样看,英语是一种工具语言,这个工具很重要。你想和不同地区的人交流,融入到一个国际环境当中去,英语非常重要,这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。

但是,现代化的工具性程度越高,人的情感需求也就越强烈,因为人不是机器。在以简化和效率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上走得远了,人的情感世界会因乏味和挤压而难以忍受。这就是为什么高感情的需求总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。
记得在2003年,韩国汉城助理市长申东雨回答中国记者的一个问题,关于韩国政府考虑将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。这位助理市长说:“民众掌握英语是一个国家加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手段之一,但语言的价值和影响力是超出语言本身的。语言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或精神深处的一些内在的东西。因此,要想英语正式成为韩国的第二官方语言,这样的努力也不会那么容易成功。”我们从两年后汉城改名叫“首尔”,也可以看出这一点。

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语言与文化课的一位同学给我写信说:“此刻一室友正在做VB练习,苦于两门专业课都是全英教材的她,在那边处于崩溃状地向我诉苦:‘到处都是英语,做计算机都叫人不得安宁!’估计那本计算机教科书上也是英文泛滥。然后这位小MM(果然是英文泛滥,无处不在,顺手写了出来...)又作咬牙切齿状说:‘以后哪个男生对我告白要是说I love you, 我非劈了他不可!”
同学之间有许多充满感情的话,用中文说不出口,只能用外文说,慢慢地大家就会觉得中文和外文的价值是不一样的。语言与文化课就是要让同学们知道,在熟练掌握作为工具语言的英语时,应更加理解母语的人文价值、情感价值、灵魂价值。我们要非常自觉地平衡母语和英语二者的关系。

现代化的整个语境是国际语言英语的语境,但是我说过,如果一个同学能讲一口标准语,包括普通话和英语,还能讲一口地道的方言(包括方言普通话),那么你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。现代人在感情和效率两方面缺一不可,应该齐头并进,这样一个人的成长才是健康的。

:老师刚才提到方言,上海有一阵子是禁止方言的,但是这些年是要保护方言,让方言走进课堂。

: 上海是走得比较前的,特别是最近听说幼儿园也要设置沪语课程。当然这个有很大争议,很多人觉得方言强调得好像有点过。我觉得这正说明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地方,本土文化意识也越强,高感情是对高效率的反弹。随着中国越来越现代化,中国的文化自觉和语言自信也越来越强烈。

五、人类语言的“兼并”,最后不会是单一语言的天下
:国外孔子学院越来越多,还有汉语热,您能不能预计一下以后中文会不会取代英文的国际语言位置,或是一种新的语言取代中文或英文?

:这很难,到最后可能是一个世界语言俱乐部。

:世界语言俱乐部?

:俱乐部就是世界上多个大的语种并存的情况。不可能、而且也不是很理想,哪个语言成为世界唯一的语言。因为语言工具性使用的效率越高(也就是语种越少),语言的情感认同功能(或者说文化身份功能)越反弹。反弹的结果就是努力张大身份认同和“语言自我”。

中文要成为世界唯一语言很难,还因为中文适合看,看可以交流,但不适合说,中文不是拼音形式。
就像在中国,不同地方说的方言不一样,同样一篇文字,用方言去读,可能互相听不懂;但一看就懂了。
如果中文成为国际语言,也很可能不方便说,但是方便看,形入心通。这和英语不一样,英语是要说的,说了也能听懂。汉语是表意文字,这是天然的障碍。作家汪曾祺曾说:“中国字不是拼音文字。中国有文化的人,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,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。”正是这个汉字思维,是习惯拼音文字的人难以逾越的符号门槛。
然而世界语言的发展的确有趋向更具通用性的大语种的趋势。一个通用性“大语种”的语言,一定是地球上尽可能多的地理点上存在的语言,也是广泛为人们自觉接受的语言,更是全人类知识的储存库。然而要真正确定这样具有全球性的语言并不容易。
一般认为在地球上已知的的语言中,有15-20种语言具有成为世界语言俱乐部成员的潜在可能性。

也有人认为全球性语言的数量可能是心理学上7±2这个奇妙的数字。这个数字很神奇,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·A·米勒认为,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时,通常会把信息分成“块”来处理,以降低记忆成本,提高信息的易读性。而这样的“块”,其数量大约在7个左右。这里的“7”,就是人的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度,而把7用在全球性语言数量的限度上,脑洞很大。

当然,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的世界语言俱乐部,都意味着有许多小的语种渐渐消亡,这是很可惜也很让人扼腕的事。但无论如何,人类语言的“兼并”,最后不会是单一语言的天下。这不符合人类创造语言的本意——语言是表征和建构特定文化的,语言的生命之源在文化的差异性。
退一万步说,即使最后只剩下了某一种语言,它也一定会分裂成各种各样地方性的语言。现在国际英语就有这个趋势,例如澳大利亚英语,新加坡英语等,新加坡英语和汉语很像,还有“咖喱味”的印度英语,都是英语的变体,最后一定仍然是一个多元的语言世界。
这个世界,在理论上是有限的多个大语种的共存,但这个限度我们现在还难以想象。从今天的现实语言状况看,几乎任何一个经济上发达起来的共同体,它们的“语言自我”都不是更弱了,而是更强了,更自觉地加强了。

六、本地人普通话说得再好,也很难没有口音
:现在有些地区像上海非常注意保护方言,这对普通话会有什么影响?

:普通话不用说了,普通话很强势。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普通话的语境中,在这样的强势语境中谈论方言的保护,方言是很弱势的。

方言弱势一个很大的原因,是汉字不能书写方言。汉字与生俱来的使命,就不是记录方言,而是记录官话或标准语的。说得更白一些,汉字是各方言区的人用来读北方话的。汉字记录的是中原语言,北方地区的语言。汉字在说解中蕴含的整个文化意识,是官话主流意识形态。这样一来,各地方言自然就边缘化了。
而汉字这样的“文道一统”,将中国各地“言语异声”的分歧有力统一起来,强化了民族认同感,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交流,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联结功能。同时在汉字的保护和融通下,各地的方言戏曲也能在“言语异声”中传承发展而不影响交流。因此,我们对汉字和方言的关系,要辩证地看。
我觉得不用担心方言会对普通话有什么影响。如果真要说到影响,就是各个方言区人说普通话,一定能听出方言口音来。
以前各地都出版过某某地区普通话学习手册,非常细致地纠正本地人说普通话时的方言口音,其初衷是人人都说标准普通话。但我们从实践来看,本地人普通话说得再好,也很难没有口音。就像我从小就说普通话,开学术会议发言,大家会说你是上海人,怎么普通话说得这么好;在复旦的课堂上,我也自以为普通话很标准。但仔细观察,我的发音入声字短促(例如“复旦”的“复”比“旦”短促),后鼻音和前鼻音都不愿意很明显,妥妥的上海人讲普通话,和那些上海口音重的人相比,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。

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观察:各地方人交流使用的普通话,其实是方言普通话。这是任何地方推行标准语都会出现的空间变异现象
方言普通话其实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。汉语是一种高语境的语言,即高度依赖语境来理解和表达的语言。陌生人之间的交流,亟需建构起有助于双方相互理解的语境,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环是了解“你是哪里人”,这往往成为陌生人交流经常被问及的话。而普通话的方言口音,可以直接提供哪里人的信息,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交流的默契与顺畅。

同学们可以想一想,我们的普通话,既能听懂,又有方言特色,同时具有通用性(工具性)和人文性,多好!我认为,我们的教育,应该承认方言普通话的交际功能。我们的普通话考试,目标应该不是人人都说中央电视台播音员那样标准的普通话,而是人人都说能够听得懂的方言普通话,把标准降低一些。
打一个比方,一个人人说标准音的“社会”,就像一个机器人的社会,这样的社会是不现实也不存在的。
:的确对我们来说,前后鼻音太难分。

:你想,人人都像电台播音员那样说话,大家都说一样的话,遇到这样的人,是不是会发怵:我都不知道你怎么回事,你怎么那么“规范”?你是机器人吗?但你只要带了口音,就让人感到很自然很亲切,原来你是那嘎达的人,交流中就会增加许多相互的理解和体谅。

谢谢老师,就是这些了。
;我们谈得很散,但形散神不散,归根到底都在谈语言的人文精神。这样的语言才是我们的诗意栖息地,我们安放自我的家园。
(续完)
(本文由小陆同学录音整理后发给我,我作了修改。)

文化语言学新视野”公众号
编年目录链接(十二)
(2020.7.21-31)
2020.7.21    规避语言的线性狰狞
2020.7.22    中文表达夹用英文词:你get到什么?
2020.7.23    中国本土语言史研究的现代性——张世禄《汉语史讲义》的校订整理及其历史意义
2020.7.24    外语学到深处,讲出话来觉得己不像自己了。。。
2020.7.25    结构主义的尴尬:没有中心,没有起点,没有基点
2020.7.26    网络江湖上的汉字黑科技
2020.7.27    满天都是“翼”,“虎”不见了——从命名的本质论和约定论之调和说开去
2020.7.28    上课迟到了,能够对老师说“不好意思”吗?
2020.7.29    每天轻松呼吸着法律语言,法学院同学会不会感到有些沉重
2020.7.30    “我会一辈子几辈子照顾你”vs“对我好点”
2020.7.31    “我的饭饭呢……米饭!”——室友带饭引起的文化惊诧
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文化语言学新视野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